七月上绿色和平荷兰月刊封面的她,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了更多人的生活
前言:七月份的荷兰,将有至少十万户家庭会收到绿色和平荷兰办公室的出版物Greenpeace Magazine,有超过五万的绿色和平荷兰支持者会收到这本杂志的电子版。 这一期的封面人物就是绿色光年的创始人倪欢老师。从家庭到社区,她把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了更多人的生活。感谢蓝天实验室授权我们转载去年由Emma同学采写的这篇独家采访。
[ 蓝天创造者012号 ]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倪欢
中国铜铟镓硒(CIGS)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第一人。上海草根环保组织“绿色光年”创始理事。剑桥大学2004级发展学硕士、英国外交部壳牌志奋领全额奖学金获得者、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金融分会会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教委员会(CEC)中国专家委员。曾供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组织。目前在世界自然基金会担任顾问,长期从事低碳环保行业政策研究。
很多人总觉得环保是那些专家教授才能解决的事,大多数普通人只能做些诸如少用一次性物品、平时背个环保袋出门而已。还有人会觉得,低碳生活是件很烧钱的事,只有大城市的一些富裕家庭才能做到……
这些观念在倪欢身上都被打破了。从最初的在自家阳台上安装光伏板并成功得到国家补贴开始,她的家成为了发电量超过用电量的“正能量家庭(energy positive family)”,同时,她联合社区居民一起推动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社区级别的集中式充电桩停车场,真正让低碳的福利从个人惠及到了社区。她还由此成立了基于社区的环保组织“绿色光年”,让更多小朋友、大学生、老师、家长参与进来……
在与倪欢交谈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普通人在环保领域原来可以做那么多事。
△倪欢家的生态小后院△
环保生活很前卫
而且性价比很高
早在2000年,倪欢就接受并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领域。当时她参与了一项英国国际发展部的援华项目,与很多英国来的专家共事。她在这个项目里待了4年时间,第一次接触了CSR(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
当时国内还没有什么人了解这个概念,大家都对她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领域感到不解。倪欢说,她在这个项目中第一次学到了“可持续发展”这五个字,这让她开阔了非常多的眼界。因此在项目结束前,倪欢就决定了去英国继续深造。
之后,倪欢拿着英国政府的奖学金,去剑桥攻读发展学专业研究生。她班中的同学来自各个专业领域,而发展学专业(Development Studies)也是一门跨学科研究型专业。这种交叉型的学术积累让倪欢在归国之后有了更广阔的视阈和更灵活的发展。
△倪欢家的太阳能电站外观△
剑桥毕业回国后,倪欢在国际组织工作三年多,又回剑桥工作生活了三年多。这期间她考察学习了英国社区的低碳生活方式,在2012年随先生回沪定居后,继续关注环保生活的倪欢开始琢磨着在家里弄一些环保小装置,这一做就搞了个大新闻。
她在家中院子里安装了一座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薄膜分布式发电站。这是一个既可以遮阳,又能弱光发电的特殊环保装置,在下雨天和阴天也能发电。
△倪欢向参观者介绍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电站是一个并网系统,每发一度电可以马上使用,还能拿到国家补贴,收益率很不错。倪欢自己算了笔账,安装一个这样的电站10年左右就能回收成本,而这一装置的寿命是25年,算下来还能赚钱。
精明的倪欢女士说:“这是我最喜欢的装置,因为用的是薄膜,从外观上看颜色比较统一,不但能发电,还能遮阳挡雨,好歹还是第一个CIGS民用电站,还是蛮得意的。”
除了这个得意之作,凭借自己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执行力,倪欢还做了好多“小玩意儿”。
△倪欢和美国朋友一起打造的鱼菜共生系统△
为了节约自家院子的空间,同时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并减少湿垃圾排放,她用厨余垃圾做堆肥,把院子变成了一个垂直小农场。堆肥的制作也很简单,把无油的厨余垃圾放在堆肥桶里,放点em菌粉(酵素),就能生成固体肥和液体肥。固体肥可以定期拌在土壤里,液体肥按1:500稀释,就可以用于日常浇水了。
△鱼菜共生系统△
鱼菜共生系统是倪欢跟着两个美国朋友学到的另一个生态环保设施,上面种菜,下面养鱼,空气泵会将下层鱼缸中的水抽到上层的种植盆,水在流回鱼缸前,鱼产生的排泄物会被种植盆中的碎石子截流,成为种植盆中植物的养料。
通过这样一种循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运作非常好,水清鱼肥。不过这一系统适合种植的蔬菜也有限,比如薄荷、生菜和小青菜可以长得很好,木耳菜则不适合生长。
汽车充电桩是倪欢买新能源汽车送的,整个安装过程便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了。新能源新在用的是油电混合两用装置,汽车停在外面可以马上充电,充3个半小时的电可以跑70公里,她在晚上十点半以后用半价的民用电给汽车充电。长期下来省了一大笔油钱。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充电桩△
环保公益是从个人普及到社区
环保教育是从社区回到生活体验
原本只是个人的事情,倪欢从没想过这会影响到整个社区。在装完太阳能电站后,这个高大上的装置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邻居好友带着小孩、小孩带着同学、同学带着自己的邻居一波波地来参观。
△来倪欢家参观的人,倪欢或她培训的小小讲解员上岗讲解△
倪欢发现原来在社区这个层面,在普通居民的生活层面并没有这样的低碳环保设施提供给人来体验和认识。就是这个偶然的发现,第一次让倪欢有了成立“绿色光年”的想法。
倪欢觉得,践行环保其实门槛并不高,只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和兴趣。“我觉得很多人总归是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也去过安吉的农村,当地的村民在农村践行垃圾分类,比城市都做得好,还设立分拣站。其实环保不存在什么城乡差别,而在于大家怎么推动这个概念、这种理念的落地。”
“绿色光年”成立的初衷就是想满足社区层面的家庭、孩子,以及学校老师对低碳环保设施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好奇心与学习的求知欲。在活动慢慢推出之后,很多参与活动的家庭回到家中也装了太阳能电站和汽车,还有很多家长询问倪欢售卖堆肥桶的网店链接。
倪欢说,“其实我们这个机构当时成立的时候想做的事情都只是一丢丢,但后来发现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更多”。绿色光年的影响力完全超出了他们自己的预期。
△“绿色光年”组织的各种活动△
在巨大的社区需求下,“绿色光年”设计的互动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在做的事情是将社区与社区周边的机构串联起来,设计一套标准的低碳参观路线了,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或政府干部都可以预约体验。
另一个项目是跟伙伴机构合作设计的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环保DIY课程,比如将地铁灯箱广告纸做成漂亮的环保灯,利用旧T恤、牛仔裤实现旧物改造,还有DIY空气净化器等。这样的课程花费少、参与性强,在社区和学校层面很受欢迎,小朋友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用地铁灯箱纸做环保灯活动△
有一次他们给上海一个中学班级里的学生做低碳活动,其中一个课程就是将苹果比喻成一个小的地球,苹果有可以用和不能食用的部分,地球也有不能被人类使用的高山、沙漠。课程设计了一个切苹果的练习,来让小朋友理解人类能使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做完活动之后,志愿者问小朋友这个活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个小朋友的回答特别有意思,他开心地说:“我今天把高山(人类不能使用的部分)给吃掉了。”虽然这个回答看上去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其实小朋友们通过这场活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节约资源的含义。
“绿色光年”的第三个项目就是进校园、进社区进行知识科普宣讲。他们设计的讲座内容并不是枯燥无聊的知识普及,而是用体验的方式让听众参与进来——“我们做的活动最主要的是一定让别人在生活中去体验,这是我们最独特的优势”。
△倪欢培训了两批社区小朋友当义务讲解员,周末有参观活动的时候,这些小小讲解员就上岗了。报名来当小小讲解员的孩子还有很多。△
让倪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去社区附近的交大实验小学做绿色生活的讲座,提到了她家中的太阳能是一个弱光发电的电站。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就有一个听讲座的小朋友按响了他们家的门铃,把全家人都吵醒了。一打开门,小朋友就用很稚嫩的声音说:“我就是想来看看,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太阳能电站是不是在发电。”倪欢说,“那次把我们搞得很抓狂,但是后来想想挺欣慰的,这个小朋友确实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他已经着迷了”。
这些反馈也让倪欢他们意识到,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没有趣味性设计的话,孩子们是不会有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如何将这些知识和理念通过一些互动和体验的形式传达给孩子们,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同时又能肩负起社会责任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小小志愿者美化“绿色光年”办公室△
别忘了,这些都只是倪欢用她业余时间所做的事情,目前“绿色光年”整个机构也只有三位全职员工。出于对这个事情的热爱,机构中的每个人每天都在超时工作。但无论从人力还是财政上来说,倪欢和她的团队都面临很大的考验。
从对自己能力的估量和认知,到对环保和公益领域的理解,人们距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倪欢坦言,今年三月成立到现在,他们在财务上还没有完全实现可持续,摸索一种更新的运营模式也是他们下一步需要探讨的。“我们还是想实现self-sustained(自我持续)的,至少需要做到finacially sustainable(财政可持续发展),不然怎么做一个socially sustainable(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呢?”
从把自己的家贡献出来做公益开始,倪欢就已经做好了将会面对很多质疑的准备。一个人做的事可能是有限的,但它所带来的、或褒或贬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无论如何,倪欢都决定坚持将这份事业继续下去。最后,她告诉蓝天,不断地反思是自己和团队成员应该要做的,不过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想要知道“绿色光年”还做了啥,扫个二维码就可以知道哦。小编都被吸粉了呢△
图片/倪欢提供
- END -
▽本期收集故事的人▽